土生土长的香港女孩,放弃港大选择复旦: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网友投稿   2019-09-16 11:28:21      人物访谈   知识观察  知识探秘  知识速递 

本文由:西安科技大学是几本编辑发布      阅读量: 1738

导读:本文是来自福建省厦门市的网友投稿,由西安科技大学是几本编辑发布关于土生土长的香港女孩,放弃港大选择复旦: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土生土长的香港女孩, 放弃港大选择复旦: 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由于近期香港的局势,很多人对香港青年以及香港的学习模式都产生了好奇。本文作者采访了一位土生土长的香港女孩Ceci,她初中高中都就读于一所香港女校,但申请大学时,却选择了远在上海的复旦。

“看更大的世界”是Ceci选择离开香港,前往内地读书的初衷,在上海生活学习了四年之后,她也对两地文化和学习的差异有了更大的感悟。

本文由Ceci口述,Estrella采写;本文来源:公众号“留学全知道”(ID:EduKnow)。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Ceci拍摄的复旦光华楼

为什么内地学霸这么多?

来到上海读书,带给我的第一个冲击是:为什么内地学生的数学都这么好?!

我在HKDSE数学这一门拿的是Level 5,也就是A类成绩,按理说数学学得不算差了,但到了内地,就发现自己的数学功底实在差得太远。加上原本是用英语学的数学,现在换成了中文版,教授又操着一口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上课,大部分时间我都处于听天书的状态,所以大一时的高数B毫无意外地挂科了。

挂科一度对我的打击很大,因为感觉无论怎么学都学不会,因为这事有一次还在打电话给妈妈的时候哭了。好在身边的同学都很乐于助人,当时的班长主动提出帮我补课,最后还是顺利通过了补考。对于香港来内地读书的学生来说,高等数学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复旦附近的樱花

另一件在我意料之外的事情,则是内地学生的英文水平比我想的要好上不少。在香港时,我以为自己的英语能够轻松碾压内地的同学,没想到班上很多学生的英文相当不错,有说英音十分标准的,还有一个托福考到满分的上海女生。由此可见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满,更不能对不了解的事物怀有偏见。

在复旦四年学习最大的感触则是内地大学学习氛围更好。虽然我并没有在港大读过书,但因为家就在港大附近,也有好几个朋友就读港大,所以知道他们学校下面就是鼎鼎有名的兰桂坊,港大的学生也都比较会social,很爱玩;虽然也不排除有学霸可以在花时间社交的同时也以First Honor毕业,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种本事,如果自制力不够难免影响学业。

但在内地,“学霸”实在是太多了。复旦三教是专门开辟给学生通宵自习的,每次去还要提前抢位置。因为身边的同学都希望争取奖学金和交流项目的名额,所以都很在乎绩点,在这样的氛围下即使是“学渣”也会拼命学习。

像我刚进复旦时翘过不少课,但后来被身边的人感染,逐渐也习惯了通宵刷题——与身边的同龄人共同努力,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的感觉,也是大学生活美好的部分。

“你是港澳台来的吗?

学业之外,刚开始到上海最难适应的是语言。在香港,我的普通话水平在同龄人中数一数二,本以为到了上海,沟通交流上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真的和同学说话的时候,开口不到三句,他们就会问:“你是港澳台来的吗?”

这么快就被识破“原型”,一度让我很挫败。大一大二两年间,我的普通话说得都很别扭,连英文和粤语也开始退步(大一寒假回香港,朋友说我说话非常文绉绉,在香港只会说“住hall”来表示住在宿舍,但我会说我住在“寝室”,“寝室”这个词在粤语中几乎不会用到)。

不过这也说明了环境对语言的决定性影响。比如香港学生可能在英语单词量上比不过内地学生,但口语会顺畅很多,一方面是学得早(当然现在内地的孩子也很早就开始学了),英文的学习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从26个字母到一些简单的单词;另一方面就是使用的机会多。

香港优秀的中学基本都是英文授课,比如我就读的一所传统女校,原本是意大利教会在香港创立的,授课语言全部是英文,从数理化到体育音乐美术,只有中文课和中国历史课是用粤语。此外,我们学校包括早会、弥撒、运动会、水运会、音乐会、舞蹈比赛、时装秀等等的所有公开场合都必须用英文。不仅教科书,就连学校印刷的学生手册、资料、校园里贴的海报等也统统是英文。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六年,英文想不熟练也难。

初二电脑课的教材

这也可以解答为什么香港人,哪怕年青一代的普通话都不是很好,因为使用和练习的机会太少了。其实从小学起,我们就会有普通话课,一周一节,每节45分钟,老师会带着我们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学一些常用单词的拼音和声调。但毕竟频率和时长都不多,到了高中因为课业繁忙更是完全没有上普通话课的时间,再加上香港日常生活还是粤语英语占据主流,即使学了普通话也几乎没有使用的机会,自然而然就说得很别扭。

不过因为我在复旦读的是广告系,有很多公开汇报的机会,普通话就在这个过程中硬生生地练好了。当然也有来了内地依然说不好普通话的人,有个复旦法学的香港学弟毕业于男拔萃书院,英文溜到不行,但一说普通话就很蹩脚,至今搞不清咬字和声调,不过如果他多参加班级活动,多交些内地朋友,相信普通话也能很快变好。毕竟学语言,环境真的很重要。

逆向歧视与换位思考

说起语言学习的不同,很多内地的朋友都问过我,在香港不懂粤语能过下去吗?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去浸会大学读研究生,寒假找他玩时,他仍处于听得懂粤语但自己不会说的状态,但这并不影响他在香港的日常生活,因为大部分香港人都懂英文和普通话(虽然读音不准),日常交流不成问题。

寒假回港时拍的照片

不过,想要真正融入香港的生活,学会粤语还是非常重要的。这倒并不是对于内地人的歧视,就像在上海,上海人之间聊起日常,也会自然而然说起上海话,方言更能让人感到亲切,拉近距离。

香港是否排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不过,我想先说说自己作为香港人遭遇的“逆向歧视”。首当其冲的是像支付宝花呗、余额宝这些几乎人人都用的软件,但我因为身份证与内地的不同,无法通过认证,所以全都不能使用。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淘宝的全球购上,当舍友快乐地买买买时,我只能在一旁羡慕嫉妒恨;就连风靡一时的“王者荣耀”,我也因为无法实名认证不能参与……

我当然相信,内地人去香港生活会遭遇到种种不便,因为我在内地生活的过程当中,也会遇到各类大大小小的问题。一个地区制定政策时肯定考虑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难免会缺乏对少数群体的关照,我觉得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用不了花呗就当省钱;如果真有必须要通过全球购买的东西,就找内地的朋友帮忙;王者荣耀就不玩了,好好学习……每个问题总能找到方法去解决,不必困在“歧视”的圈子里给自己增加心理压力。在内地读书的这些年,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也帮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与其认为自己被“歧视”了,不如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很多矛盾自然就不存在了。

多元文化与集体意识

香港的环境比较狭小,不仅仅是在地理意义上,在那里能够接触到的人群文化背景和生长环境也比较相似,久而久之,眼界就会变窄。比如我的一些高中同学,他们对内地的印象至今停留在几十年前,认为上海比起香港差远了。后来我邀请他们过来玩,他们才渐渐了解到内地这些年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香港的发展。

而在复旦,我可以接触到全国各地,包括世界各地的人,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进行交流。

四年中,我去过海南、邯郸洛阳、内蒙古、甘肃的敦煌张掖、西安、长白山等等地方,如果不是到内地读书,我可能不会有这么多机会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受不同地域的不同风貌。

旅行中拍摄的照片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也打开了我的眼界。跟重庆的同学去吃火锅,才知道调料要用油碟,食材会选毛肚、酥肉、脑花,而不仅仅是香港那种只有锅底是牛油,其他全部按香港口味来的“重庆火锅”。再比如,即使是春节这个最普遍的节日,不同省份,不同民族的同学也有各自的习俗,摆在年夜饭桌上的菜色不一样,红包的金额不一样,甚至连过“小年”的时间也不一样……这些都让我觉得十分特别和有趣。

另一方面,虽然内地的学生各自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差异更大,但对集体的归属感更强,这可能也与内地和香港大学不同的运作模式有关。

如果在香港的大学读书,想要交到朋友呼朋引伴,“上庄”(即加入社团)必不可少。由于“班级”这个概念在香港的大学中非常淡薄,各种协会和宿舍楼才是大学内的主要组织,如果想要融入主流群体的大学生活,就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宿舍活动。对于不擅交际,或是无法认同学生会管理理念的学生,这种成熟的社团管理模式反而会影响他们大学生活的参与程度。

在内地的大学,学生会的存在感就小得多了,也很少会出现“排外”现象。复旦有很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活动,从大一入学的新生晚会,到每年一次的春游秋游,以及毕业晚会、毕业红毯等等,都能帮助拉进同学之间的距离,培养集体感情。

比如我们这一届毕业旅行时一起去了东极岛,凌晨在校门口集合,长时间颠簸后到了一个信号极差的岛上,大家晚上一起喝酒吃海鲜聊天,对着没有经过城市光污染的夜空,有一种世外桃源般的错觉,至今都是我大学时期最难忘的回忆。

在东极岛与同学留影

Ceci的话

我选择来上海读书的原因是想要看一看更大的世界,同时也相信内地发展更快更有潜力;四年之后回头去看,并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在上海读书的四年,恰好见证了微信和支付宝的飞速壮大。大一入学的时候,身上还是要揣着现金的,等到大二开始,电子支付就流行了起来,反而是放假回香港需要去银行提现金,身上带钱包,让我觉得不习惯。

这几年中,微信由一个同学、班级之间沟通的聊天工具,慢慢变得可以用来打车、订票、叫外卖;公众号平台的迅速发展,让信息接收的媒介变得更广更高效;支付宝更是逐渐走出国门,去美国旅游的时候也可以刷码付账……这一系列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这种始终拥抱变化,敢于创新的精神,或许是我在内地读大学收获的最重要的东西。四年中,我认识了来自各个地区,拥有不同风俗文化的朋友,逐渐学会不以单一的标准去看待他人,与多元人群的交流也让我领略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毕业之后,我选择留在了上海。在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未来中,我希望自己会是一个亲历者,也是一个参与者。

意犹未尽

........................................

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FB教育网,由FB教育网西安科技大学是几本编辑人员上传,请勿转载!
本文网址:http://www.fenbiedu.cn/index/article/detail/id/16518.html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FB教育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新评论

江西省抚州市

原来如此 谢谢

黑龙江省密山市

学到很多

福建省龙岩市

良心!感谢楼主!

黑龙江省绥化市

楼主真是说的仔细呀!

黑龙江省富锦市

很有意思的

看了这篇文章的人还看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