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杨八里:25个学生23个班干,还不如人人都当领导来得公平

来自贵州省安顺市网友投稿   2019-09-08 10:56:05      艺术知识  体育知识  游学营地  益智创客  大咖说 

本文由:生铁和熟铁的区别编辑发布      阅读量: 1511

导读:本文是来自贵州省安顺市的网友投稿,由生铁和熟铁的区别编辑发布关于原创杨八里:25个学生23个班干,还不如人人都当领导来得公平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杨八里:25个学生23个班干,还不如人人都当领导来得公平

杨八里:25个学生23个班干,还不如人人都当领导来得公平

9月6日,扬子晚报《25个学生23个班干没自家孩子 985毕业的父母崩溃了》报道称,某个小学是小班制教学,一共只有25个学生的班级里,只有两个孩子是“平民”,其余的人都是班干部,这样的结果让两个“平民”其中之一的圆圆妈妈感到很崩溃。

根据新闻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圆圆的妈妈和爸爸都是985毕业的,他们强烈的自尊心自然是让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还好,经过争取,第二天老师就给圆圆安排了“领读员”的工作,这样也算是班干部了。

而按照圆圆妈妈的说法,圆圆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早慧的孩子,虽然刚刚开始上小学,其已经可以独立阅读了。圆圆也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裸考”到这所“招生非常严格的民办学校”的。既然有这样的资质,再加上爸爸妈妈都是985高校的毕业生,当然会不满意其无法当班干部的结果。总算是在人生第一课上,为孩子争取到了班干部的头衔,圆圆妈妈的内心,应该是如释重负般的感觉吧。

在今天的新闻中,记者还列举了好几个其他孩子的开学故事,用以说明现在的孩子一开学,家长们立马就会变得“兵荒马乱”。但其实,新闻中那些关于包书皮、关于因为不习惯于自我管理而丢三落四的事情,其实每年都会发生。也可以说,或多或少地有一些这样的经历,已经成为每个孩子开学之后的必经之路。只是,现在的孩子更加娇贵一些,总是让自己的开学故事,变成全家一起动手参与的“战斗”场景,而以前的孩子,往往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小问题的。

因而,也有网友在新闻下方跟帖表示,无法理解现在的孩子们,为什么动辄就要劳动家长。就拿孩子写家庭作业来说,现在已经几乎成了家长的事情。这样的疑问也令笔者想到网上流传的许多关于孩子写作业的许多笑话,还有“不写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新俗语。前几天,笔者还看到网上有某个家长,在谈到必须要陪孩子写作业时,半开玩笑地表示自己可能是“上辈子作孽了”,因而必须要受到这样的惩罚。

不管我们有多少疑虑,孩子的事情渐渐占据了许多家长的日常,就是现在的社会现实。这可能也是某些人不愿意选择婚姻、有些人不愿意生孩子的一个直接原因吧。因为,一点也不夸张地说,生养孩子需要付出的,是家长们几乎一生的心血和精力。而且,现在养一个孩子的费用,也是今非昔比,如果不是有一定的物质储备,或者是举全家之力,光靠年轻人自己,还真的是不敢轻言要一个孩子了。

不出所料的是,这样的一则关于孩子的新闻,虽然写的都是平凡小事,但因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因而引起了许多的关注和共鸣。在这则新闻的下方,有一个问题征求网友的投票:“小学新生入学,家长一手包办大小事宜,你怎么看?1、可以理解,孩子还小,家长需多费心。2、不支持,不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也许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吧,有超过六成的读者选择了答案2。也就是说,从内心深处理智地考虑,不管是多么宝贝自己的孩子,家长们还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尽快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才。退一万步说,家长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至少要成为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对社会有些用处的人。

回到新闻中关于班干部的话题,笔者以为,25个学生的班级有23个是班干部,那还不如人人都当班级的领导来得公平。因为,按照笔者的想法,虽然文中没有过多提到圆圆班上另一个也是“平民”的孩子,但经历了圆圆妈妈的“哭诉”,老师也一定会考虑给那个孩子也安排一个相应的“某某员”之类的班干部工作的。因为这样一来,大家就都是班干部了,也就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都公平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所有学生都成了班干部,也就是实现“全民为官”了,这还是学校吗?“官满为患”已成社会一大弊端,难道我们的学校要从小培养这种意识?这样的学习,是不是已经偏离了方向?

又是一个新的的学期开始了,教师节马上就要到了,借此机会祝福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FB教育网,由FB教育网生铁和熟铁的区别编辑人员上传,请勿转载!
本文网址:http://www.fenbiedu.cn/index/article/detail/id/15588.html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FB教育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新评论

河北省安国市

不是吧?

山西省汾阳市

有特色

江苏省高邮市

继续呀

黑龙江省尚志市

楼主辛苦~

浙江省舟山市

make一下子

看了这篇文章的人还看了

分享